Warning : session_start(): Unable to clear session lock record in /home/www/7/www.bqgbi.org2025/chapter.php on line 3
Warning : session_start(): Failed to read session data: memcached (path: 127.0.0.1:11211) in /home/www/7/www.bqgbi.org2025/chapter.php on line 3
鉴宝秘术第四四六七章 寒切帖(1/2)-新笔趣阁
第四四六七章 寒切帖(1/2)
王羲之! 张天元感觉自己这小心脏不争气地加速跳动了起来,就像是汽车踩了油门,发动机转子疯狂转动一般。 没想到这因凡蒂诺送东西,竟然还搭着送了两件宝贝啊。 一件是那黄杨木雕盒子。 另外一件便是这鼎鼎大名的《寒切帖》拓本了。 王羲之是我国东晋时期著名的书法家,在历史上有着“书圣”的美誉。 从古至今,他的书法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书苑名家。 王羲之的书法之所以受到如此追捧,最主要的原因在于他把汉字书写从实用引入到一种注重技法、讲究情趣的境界,而欣赏王羲之的书法之美,也成为历代文人墨客的一件雅事。 而这件唐人摹写王羲之的草书《寒切帖》,又称《谢司马帖》《廿七帖》,完全可以让人一览“书圣”挥毫之美。 因为钩摹的墨本是直接从原迹上勾勒填墨而成,最为接近王羲之书法的原貌,因而尤显珍贵,世人将唐摹本羲之帖视同王羲之真笔。 事实上,除了颇受历代书法家的喜爱之外,王羲之在中国书法史上的崇高地位还与历代帝王的推崇有很大关系。 南朝的梁武帝可谓是王羲之的“铁杆粉丝”,他生前共搜集了王羲之和其子王献之的作品达15000多件。 《旧唐书·褚遂良传》中曾有记载,唐太宗曾下令让臣子“用金帛购求王羲之书迹”,一时之间“天下争赍古书,诸阙以献”。 由于君王对王羲之的喜爱几乎尽人皆知,因此那时王羲之的真迹在民间可谓只字难求。 在王羲之的这些作品中,唐太宗尤其对《兰亭序》爱不释手。 据说,临死前他曾把太子叫到床前,反复叮嘱他,一定要把这些他挚爱的王羲之的作品和他一起葬到昭陵,特别是《兰亭序》,让这些书法永远伴他左右。 可能有人问了,不过是拓本临摹的而已,又不是王羲之的真迹,真有那么高价值吗? 其实历经战乱和时间的磨蚀,如今,王羲之的真迹已无一件存世。 我们所能见到的王羲之书法,唯有钩摹的墨本和法帖摹刻拓本两种。 真迹难觅,摹本就拥有了可以与真迹相比拟的艺术研究价值。 在这两种摹本中,尤以钩摹的墨本价值高。 此种复制方法始于唐朝,先勾出轮廓,再填以淡墨,主要是宫廷为一些重要的藏品保存副本,因为非常耗时耗工,不仅技术要求很高,失败率也很高,所以非一般百姓能够进行,只在皇宫中才能制作。 正因为钩摹的墨本是一点点描出来的,所以虽然是一种摹本,但人们能看到其中非常细小的笔触,有的比头发丝还要细。 可以这样说,它绝非仅是原作的仿制品,而是神形兼备地反映原作的风韵。 尤其是在真迹无存的情况下,这种摹本可谓价值连城。 目前存世公认的唐摹本羲之帖屈指可数:如《丧乱帖》《二谢帖》《得示帖》三帖,《孔侍中帖》《频有哀祸帖》二帖现藏日本; 当然了,其中《丧乱帖》和《二谢帖》之前就被张天元弄到手了。 《行穰帖》现藏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美术馆; 《姨母帖》《初月帖》现藏辽省博物馆等。 由此可见,这件唐人摹写王羲之的草书《寒切帖》之价值有多么珍贵! 张天元仔细鉴赏良久,基本上可以确定,它是王羲之晚年成熟书作的代表,其书体从容随意、沉着流动,是探讨王羲之书风相当可靠的资料。 史书记载,王羲之7岁开始学书,先后从师于出身书法世家的卫夫人和叔父王廙,又博览秦汉篆隶大师之精品,广采众长,并冶于一炉,其晚年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鉴宝秘术》 最新章节第四四六七章 寒切帖,网址:https://www.bqgbi.org/1_1762/4463.html
和总裁结婚你怕了吗
巫师生活指南
我在水浒捡尸成圣
真龙赘婿韩三千
异闻录
我在首辅府养狼崽
摄政王的战神医妃
逆天透视眼
都市最强仙少
在仙尊梦里睡懒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