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六十四章 邻国的衣食住行(1/2)
站在街头看着农场未来的办公楼,李赟在心里琢磨,多给刘义符吹吹风,未来的唐王城市未免不可能的建在农场。 这里有着优厚旅游资源,还有农场这个大金主在这里,并且随着农场的扩大,这里已经算是一个通往沙漠公路最近的地方,预计今年能拓荒到沙漠公路,到时就能把农场的公路和沙漠公路连上,这样陆路去梨城,去首府,就要比现在的路线近200多公里路。 虽然农场不需要一些耗能企业,但是对于一些手工产业,或者农业加工业,还是可以引进的,这点和城市的发展不矛盾。 城市要发展,是必定要引进工业,但是在南疆地区是不可能会有那种高耗能的企业,因为这里的资源限制那种企业的发展,这里也就是只能发展一些轻工业和农业加工。 这样城市完全可以走轻工业和旅游、商贸发展的路子,疏勒虽然有这那个举世闻名的中西亚大巴扎,但是哪里真的像是一个旅游市场,都是一些民族特色的商品,哪里可以吸引游客。但是对于从相邻国家来进货的商人来说,他们在那里不好找到他们需要的商品。 不管哪里的老百姓,睁眼就是衣食住行,这四件事。 那几个国家的吃有一半的食品需要靠华夏供给,大米、面粉,这些平常人家日常需要的自己国家根本供不上,在首府的农副食品批发市场里的大米基本都是邻国的粮油商人批发走了,还有边疆产的棉籽油也是大部分出口到相邻国家,虽然南亚几个国家和欧洲的几个橄榄油产地近,但是那个油贵,再说这几个国家自己也种棉花,也生产棉籽油,只是自己产的不够罢了。 这几个国家的人虽然不需要住到咱们这里来,但是在基建这一行来说,他们那个国家都赶不上华夏,现在边疆只要是有点班底的建筑公司在相邻国家都有工程,就连闵通贵的建筑公司都在莫卧儿斯坦有工地,所以说他们的住还是华夏给解决的。 穿衣这一方面,华夏简直是把他们甩出十万八千里那么远,别看他们穿的衣服好像都是有自己的民族特色,但是看看衣服的标签都是“ade in a”,这点不去他们那地方看到他们穿的衣服,根本不相信会是咱们华夏产的,看上去一眼的异国风采,去服装店看看标签全是在咱们华夏生产,就连他们穿的靴子,靴子前面尖尖的,还往上翘一个弯的那种,全是咱们华夏闽南那块的鞋厂制造的。 行,咱们华夏的摩托车在他们那里是随处可见,更别提咱们华夏在机械方面一个可以吊打任何国家的产品,小四轮拖拉机,采用独具华夏特色的单缸柴油机,一般只有8个马力的手扶拖拉机,在一个就是最普及的12马力小四轮。这两种拖拉机采用的单缸柴油机,有一个特点是让别的国家的机械行业膛目结舌。 按说不管那种发动机都是担心机器过热导致拉缸。 但是咱们华夏的单缸柴油机,是机器越热越有劲,只要是水箱的水不缺,那发动机是越干越热,越热越有劲,简直就是一朵奇葩。 用这种单缸柴油机做的小四轮和手扶拖拉机,在农民的手里是无所不能,就没有它们去不了的地方,要是珠穆朗玛峰国家能放开了,估计有开着小四轮往上爬的。 所以这种操作维修简便的拖拉机也是深受邻国的农民喜欢,李赟听过一拖的人说,他们每年都要出口到邻国上万台这样的拖拉机。 在老百姓农民的手里,拖拉机就是他们行走的机器,这点在华夏也是如此,李赟小的时候,村里的人要是去县城都是做着村里的一个小四轮,拉着一车的人,小四轮“怦怦...”的冒着黑烟,可以在县城里随便转悠,不像现在的人,基本都是摩托车。再就是拖拉机去县城,有人抓,好像是农机部门管这个,但是具体谁管这事,老百姓真的是摸不着头脑,只知道是个戴大盖帽的都可以拦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沙漠中的农场》 最新章节第二百六十四章 邻国的衣食住行,网址:https://www.bqgbi.org/16_16601/267.html
我想我的四季都有你
灵气复苏后,我从一支苍蝇拍开始
希望与图腾
总有人想带坏我徒孙
超级高手在都市
长生从锦衣卫开始
穿越兽世一曲撩人
妻主难为:腹黑将军嫁进门
重生军嫂是影后
兼职黑道老大